王連到轄區居民家裡排憂解難
  50多年前,一部《今天我休息》的電影,讓馬天民這個普通的片警成為了一代人的記憶。50年後,許多人仍在懷念銀幕上馬天民的老實憨厚,卻看不見我們身邊無數的“馬天民”。
  社區民警,公安工作最基層的警種,他們接觸的,沒有刑警驚心動魄,沒有交警馳騁如風,有的只是家長里短;在無數個工作日里,他們磨成了婆婆嘴,成了鄰裡糾紛、家庭矛盾的調解人;他們常常在深夜熟睡時被電話吵醒,然後一句抱怨也沒有地披上衣服,到居民家中為他們處理著一件件甚至不在公安業務範疇內的小事。
  他們很平凡,工作很平凡,平凡到甚至被大多數人遺忘。只是,誰又能知道,他們的努力讓多少案犯無技可遁,讓多少可能演變成為大案的苗頭消失在萌芽。遍佈在全市的1002名社區駐村民警,這些我們身邊的守護者,他們不該被遺忘。
  五年走訪群眾6萬餘人次、單位2600餘次,協調整治各類安全隱患320餘處,安裝路燈49處,拉砌圍牆2200餘米,調解處理矛盾糾紛1200餘起……王連的從警生涯,在這一組組數據的變更中越拉越長。
  錯時上門盡掌轄區信息
  在2005年之前,王連對於社區民警完全沒有概念,身為正營級部隊幹部的他,那時對公安的認識一片空白,“只知道刑警、交警,以為公安就是辦案抓人的。”
  然而,命運卻和他開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玩笑,轉業時,他被安排到勝利路派出所,成了一名整日與家長里短打交道的社區民警。正式上崗的第一個任務就給了他一個“下馬威”,對轄區實有人口、房屋信息進行採集的工作讓他和同事沒日沒夜地幹了半年,也讓他對社區民警有了最直接的認識,“就是串百家門,訪百家人,熟百家情,辦百家事。”
  為了儘快地掌握轄區居民信息,王連創造性地進行了錯時工作制,每天提前1個半小時上班上門,中飯晚飯推遲1個半小時上門走訪,晚上9點後加班1個半小時,挨家挨戶上門,很快便掌握了全部信息,最後甚至熟悉到,在路上遇見他分管轄區的居民,都能準確無誤地報上對方的姓名和家庭住址。
   信不過兒子信得過他
  下社區、拉家常、安全檢查……王連的工作瑣碎而麻煩,可是他卻樂在其中。在他的轄區,流傳著這麼一句話,“有困難,找老王。”相處得久了,一些歲數大的居民甚至選擇讓他幫忙保管存摺,“他比兒女可靠。”
  2010年12月的一天,王連剛到單位,就接到了一個老太太的電話,她原本住在交通廳宿舍大院,卻因為退休工資卡、身份證被騙,不得不在火車站周圍乞討流浪。接到老人的電話,王連當天就找到了她。見老人發著高燒,王連二話沒說,將她送到了醫院,自掏700多元為其治病。
  老人養病期間,王連四處奔波,為其補辦了戶口本,並掛失了工資卡,取出4萬餘元工資交到了她的手上。出院後,王連將老人送回家,卻沒想到一家人矛盾頗深,兒子怎麼也不願意讓老人回家,“快過年了,怎麼也不能讓老人一個人在外面。”抱著這樣的想法,王連數度上門,和老人的兒子推心置腹,終於做通了他的工作。
  從此之後,王連儼然成了老人的半個兒子,每周固定通話,隔三差五上門探望,老人身體不適時帶她看病,甚至比親兒子還要貼心,以至於到後來,老人放心將存摺交由他保管。
   幫著找工作還要安撫情緒
  除了察民情、解民憂之外,社區民警還有一項重要的工作,那就是做好轄區困難群眾的幫扶,妥善解決各類矛盾隱患。
  在王連的轄區,有這麼一個家庭,父子精神有恙,母女倆沒有固定工作,為了養家曾屢次施竊,並先後因此被勞教。現實的艱難讓一家人失去了對生活的希望,多次流露出輕生的念頭。
  王連瞭解這一情況後,主動與轄區內單位聯繫,先後為母女倆分別找了清潔員和服務員的工作,總算幫助她們初步解決了生活的困難。然而,沒過多久便傳來消息,母女倆因不適應工作崗位,引起了單位領導的不滿,準備將其開除。王連聽說後,第一時間趕到這兩家單位進行協調,懇求再給她們一次機會,並保證對其進行疏導,看在王連的面子上,兩人總算勉強被留用觀察。為了避免類似的情況再次發生,王連每隔幾天就要上門和這對母女聊天談心,幫助她們儘快適應了工作崗位。
  老母親不願與他過年
  人的精力總是有限的,把太多的時間給了轄區的居民,留給家庭的少之又少,“回家就是住旅館”,這是王連女兒戲謔的一句口頭禪,卻是實實在在的現實。
  提到女兒,王連自覺有些愧疚,從女兒上小學起,他幾乎沒有接送過她上下學,也很少輔導她功課,甚至連每天見面的時間都很少,“上班早出晚歸,從家走的時候她還沒起床,下班回家她已經睡了。”時間久了,女兒慢慢習慣了沒有他在身邊的生活,“跟她媽比跟我親。”說到這裡,王連笑得有些無奈。
  不光是女兒跟自己不親,甚至連老母親也不願意跟王連過年。王連的母親如今已近80歲,住在六安老家。自打王連從警之後,他就再也沒和母親一起過過年,“她不願意到合肥來,因為我沒時間陪她,這幾年都是到我哥那去過的年。”
   首創巡邏隊飄紅瑤海區
  說到王連,就不得不提他一手組建的義務巡邏隊,如今,這支被戲稱為“紅袖章”的隊伍已經發展到數千人的規模,匯聚成了一條覆蓋瑤海老舊小區的巡邏“地網”。
  義務巡邏隊的成立,最早源於2008年下半年,由於沿河路擴建,拆除了沿街小區的圍牆,加之路燈不亮,導致一段時間里,轄區內連續發生了多起盜竊案件。在蹲守幾夜沒有收穫之後,王連開始琢磨了起來,“警力不夠,不可能天天在這看著,但是小區里有很多離退休老人,能不能把他們發動起來?”王連的提議很快獲得了小區居民的回應,第一支義務巡邏隊就這樣成立了起來,“當時只有9個人,買了一些手電之類的用具,就開始在小區值起夜班。”
  到2009年上半年,隨著沿河路修好,這支臨時成立的義務巡邏隊不但沒有功成身退,反而在整個瑤海區推廣開來,“效果很好,老舊小區治安情況比較差,但是警力又有限,巡邏隊的成員都是小區居民,哪怕什麼事不乾,就坐小區門口聊天,都能給小偷威懾。”王連說,以他的轄區為例,自成立義務巡邏隊以來,5年間的入室盜竊案發總數不超過10起。
  如今,在王連管轄的大窯灣社區義務巡邏隊的模範作用下,瑤海區已成立義務巡邏隊100多支,隊員達到1000多名。花白的頭髮,鮮艷的紅袖章,如今已然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。(合肥晚報 合公新 李雲 王偉 牛國梁)  (原標題:存摺交給小王 咱放心!(圖)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i83wivfn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